
在谈到 Linux 服务器性能瓶颈时,我们经常会提到两个基本概念:「CPU 占用率」和「CPU 负载」。虽然它们听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性能指标。
CPU 是服务器最重要的硬件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和分析导致 Linux 高 CPU 占用率的主要原因,教你如何通过各种命令来监控 CPU 负载,并提供减少高负载的具体建议。
简单来说,本文将介绍如何合理管理 CPU 资源,确保 Linux 服务器稳定运行。闲话少说,让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吧!
01. 什么是 CPU?
中央处理器(CPU),通俗地说就是计算机或服务器的「大脑」,负责执行程序指令,驱动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系统的其他核心硬件(如内存、存储和显卡),都需要通过 CPU 的指令来协同工作。每个 CPU 都由 CPU 核心(Core)和线程(Thread)组成,这两者对性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 CPU 核心:一个可以独立处理指令的物理单元。
- 线程:逻辑上的工作单元,运行在核心之上。
根据核心数量的不同,CPU 可分为单核和多核处理器。单核处理器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而多核处理器则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从而提升多任务性能。
02. 什么是 CPU 负载?
CPU 负载(CPU Load)指的是等待 CPU 处理的「任务数量」。通常以 1 分钟、5 分钟和 15 分钟的平均值来表示。
- 如果 CPU 负载过高,任务就会争夺有限的处理资源,导致系统响应延迟和性能下降。
- 当 CPU 空闲时,负载值为
0.0
,而负载值的上限通常与系统的逻辑核心数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如果一台 Linux 服务器有 2 颗物理 CPU,每颗 CPU 包含 4 个核心,总共就会有 8 个核心:
- 在这种情况下,CPU 负载值小于 8,表示服务器处于正常容量范围内;而大于 8,则表示服务器超出了处理能力,部分任务可能会被阻塞在队列中。
- 如果负载持续超过总核心数,未处理的任务就会持续积压,系统可能会变得不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Linux 系统并不区分「多核处理器」和「多处理器系统」,而是将它们统一视为一个含有「多逻辑核心」的设备。因此,无论是一颗拥有 8 核心的单处理器,还是 2 颗每颗拥有 4 核心的双处理器,它们的表现形式都大致相同。
高 CPU 负载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例如运行复杂的计算任务、同时处理过多任务、卡死的进程等。
03. 什么是 CPU 占用率?
CPU 占用率(CPU Usage)表示 CPU 在特定时间内,用于处理任务的时间百分比。
- 如果 CPU 占用率较高,说明系统正在集中处理大量任务。
- 不过,高 CPU 占用率并不一定意味着系统过载。如果任务能被高效处理,高占用率不一定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短时间内的资源密集型操作,可能会导致占用率飙升,但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高 CPU 占用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了:
- 后台运行的进程
- 系统被恶意软件感染
- 数据加密操作
- 过时的软件或内核等
04. 如何在 Linux 上监控 CPU 负载?
在 Linux 系统中,有很多工具和命令可以用来检测和监控 CPU 负载。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4.1 使用 uptime 命令
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就可以查看系统的运行时间、当前登录的用户数,以及最近 1 分钟、5 分钟和 15 分钟的平均负载值。例如:
uptime

这里显示的load average
就是系统的 CPU 负载平均值。
4.2 使用 htop 命令
htop 是一款经典的交互式 Linux 系统监控工具。安装完成后,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就可以查看系统的平均负载、运行进程、CPU 占用率等信息:
htop

相关阅读:htop 命令安装和使用详解
4.3 使用 cat 命令
如果你想快速查看系统的平均负载,可以通过以下命令直接读取相关信息:
cat /proc/loadavg

这 5 行分别代表 1 分钟、5 分钟、15 分钟的平均负载,以及正在运行的「任务数/总任务数」和最后一位的「进程 ID」。
4.4 其他监控工具
除了上述命令,你还可以安装一些图形化界面的工具,比如 Glances、Cacti、Nagios、Prometheus、Icinga 等。这些工具功能强大,适合进行长期监控或在复杂生产环境中使用。
05. 如何在 Linux 中管理 CPU 负载?
高 CPU 负载会拖慢系统性能,甚至缩短硬件寿命。因此,合理管理负载是确保 Linux 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5.1 定位资源消耗大的进程
可以使用top
或htop
工具来找出哪些进程占用了最多的资源。对于不必要的进程,你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直接终止:
kill -9 [进程 PID]
如果这些进程对系统和服务非常重要,尝试重启或优化相关服务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
5.2 检查后台进程
一些进程即使在前台关闭了,仍然可能会在后台运行,并持续消耗系统资源。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检查特定进程是否仍在后台运行,然后再手动终止它们:
ps aux | grep [进程名称]
5.3 优化启动项
Linux 服务器重启之后,一些无关的启动项可能会自动运行。你可以找出并禁用这些不必要的服务,以减轻系统负担:
systemctl disable [服务名称]
5.4 定期升级和检查
确保 Linux 服务器上的软件、内核和系统始终保持在最新版本,以避免旧软件导致的资源占用或安全问题。
5.5 状态排查和安全验证
定期扫描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恶意软件或脚本。例如,加密货币挖矿或恶意脚本可能会通过后门侵入你的服务器。在安装 ClamAV 后,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扫描系统:
sudo clamscan -r /path/to/scan
5.6 优化应用程序代码
对于消耗大量资源的 Web 应用等,可以通过改进代码逻辑和优化数据库查询来提升性能,避免无效的循环和冗余计算。
5.7 升级硬件或资源分离
如果优化后 CPU 负载仍然居高不下,可能是服务器硬件配置无法满足当前业务需求。这时,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
- 升级服务器配置:增加 CPU 核心数或内存容量。
- 资源分离:将数据库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迁移到独立的高性能服务器。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 CPU 负载的基本概念、监控方法,以及管理和优化 CPU 性能的常用手段。但需要记住的是,管理 CPU 负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过程。
最新评论
Microsoft.WindowsStore只有22507,没有22504,22507下载的时候找不到框架
经过测试,是可行的。感谢分享。
1.你贴的方法我没测试,如果有效,也只适用于个人或小规模使用,不具备普遍性。 2.根据微软最佳实践,是建立一个本地帐户专门用来远程连接。 3.在域环境中,不存在使用 Microsoft 帐户的情况。
关于rdp无法连接win11微软账户的问题 有很简单的解决办法 不需要退出微软账户或者重置之类的 在中文互联网搜索到的教程内容一般是使用MicrosoftAccount\邮箱作为用户名 密码填微软账户密码然后链接 但是这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服务端(被控端)本身无缓存时将无法链接 改用英文在google搜索后发现了这样一篇微软社区问答 https://answers.microsoft.com/en-us/windows/forum/all/remote-desktop-not-working-with-microsoft-account/71f0c323-688a-4c97-8740-e80eb31ae11d 打开cmd终端后输入runas /u:MicrosoftAccount\你的邮箱 winver并回车 在出现类似输入MicrosoftAccount\xxx@xxx.com:的密码的文本时输入你的微软账户密码并回车(密码不会显示) 如果密码正确 稍后你将会看到一个Windows关于信息框 关掉它既可 这条命令的意思是 以xxx@xxx.com的身份运行winver程序 在完成后它即可以在本地生成关于该账户信息的缓存 接下来即可在客户端(控制端)输入对应地址链接 用户名为MicrosoftAccount\你的邮箱 密码为微软账户密码 如果一切顺利 在建立连接后 即可弹出证书验证框(如果以前从未链接此计算机) 确定即可 稍等即可进入远程桌面 对于伸手不看理论党的直白概括: 被控端: 打开运行框输入cmd回车 在cmd输入runas /u:MicrosoftAccount\你的邮箱 winver并回车 在出现新的文本时输入微软账户密码并回车(密码不会显示的) 关闭新弹出的窗口及cmd 控制端: 打开rdp客户端 输入计算机的地址回车 用户名:MicrosoftAccount\你的邮箱 密码:微软账户密码 回车后保存证书即可链接 您好,这是我转自B站的评论,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来辅助我们用同一个账号进行远程控制